李安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湾屏东潮州,祖籍江西。台湾著名导演、编剧,他在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及奥斯卡奖上都有惊人的获奖战绩。弟弟为作家李岗。
生平经历
李安生于台湾屏东,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
李安曾言,住在花莲的八年,乃其北上就读台湾国立艺专前最快乐的一段学习岁月。十岁之前的李安在花莲念了两所小学,接受的是美式开放教育,来到台南,又念了两所小学,面对语言习惯不同于国语的台语,第一次体验到文化冲击。
高中进了台南一中。对于读书,李安一点兴趣都没有,心里只想着当导演。李安的父亲希望儿子考大学,可是李安参加两次联考均落榜(第2次考数学因为头涨腹痛,复选加上倒扣得了个0.67分,即零分),这让父亲对他的人生前景非常忧虑。
后来李安准备专科考试,1973年他终于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到台北进修电影理论,进了艺专影剧科,从此改变了李安的一生,而父亲却深以为耻。
孵化少年李安的电影梦是创于1961年的台南市全美戏院,李安曾说过读高中时,最爱到专播二轮片的全美戏院看电影,尤其是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电影,全美是他学生时代最常造访的地方。
留美时期
1978年在国防部服役后,李安做了一个让父亲十分愤怒的决定,报考了美国的戏剧电影学校。
也是在这一年的8月3日,李安和后来的人生伴侣林惠嘉为世界青少年棒球冠军比赛当拉拉队加油时认识,当时,两个人正巧坐在相邻位置。1983年8月19日,相识五周年后,两人在纽约市政府的公证下,结为夫妻。
求学阶段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学就读于依利诺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当时的李安已经摄制过两部8mm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和《陈勤的一天》。在戏剧系里,李安接受着西方正规的戏剧教育,由于他在台湾艺专的经验,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艺术学士学位。最初的这些戏剧经验,对李安日后的电影作品的戏剧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出于对电影的向往,李安又来到以电影学院著名的纽约大学,继续学习电影制作。
1980年,李安顺利拿到艺术学士学位,接着申请了伊利诺斯大学的戏剧研究所和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
进入纽约大学后,李安拍摄了16mm电影作品《追打》(The Runner)、《我爱中国菜》(I love Chinese Food)、《最棒艺术家》(Best The Artist)等。李安于1982年拍摄的《荫凉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得金穗奖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Fine Line),并获电影硕士学位。李安毕业后把所有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要运往港口的前一晚,《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最佳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这件事促使他留在了美国。
然而后来的事情却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甚至霉运连连。
“刚开始的半年,我真的很难过,不想活了。好莱坞的三十多家公司看了我的《分界线》一直吹捧我,令我觉得充满了希望。有人建议剧本的某些部分得加以修改。两个月后再去,又要再改,就这样来来回回,都没有付费。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计划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人像是悬在半空中。”
这期间,李安偶尔也帮人家拍片子、看看器材什么的,帮剪接师做点事、当剧务这些都干过,但都不太灵光。后来只好去做苦力,什么拿沙袋、扛东西什么的,其他机灵的事由别人去做。
直到1990年夏天李安完全绝望,剧本全部死光,人的锐气也差不多磨尽,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家庭主男
在婚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李安一直是个住家男人,每天煮饭换菜谱,他坦承这种生活对后来导演《饮食男女》大有启发。毕业6年的李安一事无成,刚开始他还能谈一点理想,三四年后人也奔40岁,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
那段日子,李安的家有点像是“母系社会”,太太外出上班,他在家里煮饭、带孩子、练习厨艺,以及构想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人看的剧本。六年里的日复一日,厨房里的柴米油盐,足以磨掉一个人的锐气,也足以让最自信的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否定和怀疑。
1990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丈母娘甚至跟李安说:你这么会烧菜,我来投资给你开馆子好不好?
40岁开始的辉煌
李安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第一名毕业后,因未得拍片机会而在家带小孩六年,直到1991年,台湾的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方才一举成名。
父亲三部曲
1990年,为了台湾新闻局征选剧本的高额奖金,李安编写了《推手》的剧本并得到台湾1990年的政府优秀剧作奖,奖金40万元(另一份李安和冯光远合写的《喜宴》剧本也同时得奖)。之后很快由中央电影公司投资、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开拍了这部电影。于是《推手》成为李安导演生涯的第一部长片,而此时他已经37岁了。
《推手》的构思和细节处理,几乎就来自李安闲居美国的生活状况。郎雄饰演的老拳师成了李安作品中的第一个“父亲”形象,影片也成了后来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的成功也使中央电影公司对李安更有信心,决定投拍题材比较敏感的《喜宴》,仍由库德玛西恩公司再度合作制片。
在《喜宴》中,同性恋在当时(甚至到十多年后)固然是一特殊的题材领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中加以考验,得出最为现实也最有人情味的试验结果。
1994年,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把中国烹饪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观赏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的迷人魅力。李安在表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系列影片,在《饮食男女》中达到顶峰。
走向好莱坞
在看过《喜宴》和《饮食男女》之后,林德塞·道拉把剧本交给了李安的经纪人,接下来的5年中李安又拍摄了三部纯美国题材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
根据著名作家奥斯汀的著作《理智与情感》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李安的又一个开始。对于李安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是个关键。李安对西方文化的熟悉也使影片没有在任何地方露出破绽,《理智与情感》再一次大获成功,不仅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且还在奥斯卡竞争中获得7项提名。
1997年,李安完成了一部表现美国70年代家庭伦理崩溃时期的作品《冰风暴》,这是他首次尝试沉重的中产阶级主题,影片结构严谨,气氛凝重,从几个家庭折射出强烈的历史感,可以说是李安描写家庭的极致之作。李安就是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考察那段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社会时期。
1999年,李安再一次抱着磨练和尝试的态度,拍摄了一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影片《与魔鬼共骑》,事后表明李安还不适应大制片的生产方式来运作的,他也把这当成了一种经验。
武侠片
2000年,是李安风光无限的一年,《卧虎藏龙》红遍香港、台湾,甚至一路杀入欧洲,并在很难打入的美国市场也赢得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是华语电影绝对空前的骄人成绩。受到《卧虎藏龙》成功的影响,中国导演开始重新掀起了古装武侠大片热,愈演愈烈,持续了6、7年之久。
连续揽得金狮奖
《断背山》和《色,戒》
2005年,《断背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007年,《色,戒》(Lust,Caution)令李安第二次捧得金狮奖。
主要合作者
演员
郎雄可以说是李安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原型,他完美地再现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父亲”的形像。在“父亲三部曲”之后,身体已经很虚弱的他还在《卧虎藏龙》出任一角。2002年郎雄病逝后,长途电话那头李安泣不成声。后来他不无伤心的说:郎叔走了,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时代的消失。第39届金马奖的终身成就纪念奖也特地安排李安与归亚蕾颁给郎雄,以示尊重和纪念。
逸闻琐碎
自述
李安自言电影人生时说:“电影比人生简单,比人生理想,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李安自叙说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的局面,称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他还认为自己个性比较内向害羞,并说自己的命盘显示只是居家男人的格局,从来不曾想过会过这样的生活。
李安认为东方电影传统寻求和谐,西方电影找寻矛盾,他刚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
李安接触艺术电影开始于伯格曼的《处女泉》、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安东尼奥尼的《蚀》,他说这头三炮轰得自己几乎久久不省事。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电影则是李翰祥执导的、由乐蒂和凌波主演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
回忆自己当年的走投无路,李安说很怕自己像闽南语歌《烧肉粽》歌词里唱的:自悲自叹歹命人,父母本来真疼惜,让我读过几年书,毕业之后头路无,暂时来卖烧肉粽。自怨自艾,久而久之竟不知不觉地就叫买了一辈子的:来甲烧肉粽!所以他就赖在家中,不肯去做赚钱的工作。他又说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众说
詹宏志讲到当年李安需要机会、需要帮忙,自己因为有点能力帮上他(促成处女作《推手》),而跟他成为朋友——但他说就算当年自己没帮他,以李安的能力和才华,一定也有其他途径让他成功。现在,李安已经变成世界知名的导演,众所仰望的明星,他的成就如此辉煌,我也就不好意思主动联系他,深怕打扰他,或者给人攀附的印象。但李安是个非常客气而诚恳的人,每次他回台湾,总会给詹宏志太太打通电话(詹是不接电话的人),请她转告自己回来了。
张艺谋在任威尼斯影展评委会主席时感慨《色,戒》获颁金狮奖,称像李安那样能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人。
琐碎
李安脸上的酒窝是狗咬的。
李安透露自己英文在拍《理智与情感》前都不好,拍该片时只有年轻的凯特·温丝蕾特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人。
李岗透露李安不用手机,连Email都没有,家人联络他,都是打电话到他纽约家里。太太林惠嘉也没有手机,但至少还有email。
陈凯歌在拍完《风月》到纽约与李安相会,吃过饭后他们在车里聊天谈起影展甘苦,陈正说的兴起,李安一时牙关没咬紧蹦出一句话来:“你几岁了,还在比赛!”后来他曾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讲出这么二百五的话来,不过也是报应,后来他也得参加影展竞赛。
风格评议
李安是名受到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这些影响综合放在电影身上看似大杂烩,他却很好地揉和在了一起。
李安的电影贡献在于他既充分接受西方电影技巧,以隐约的批判观点来表达个人自由的追求,重新与传统华人文化展开对话。对比于中国大陆八十年代以展现中国封建
一面,甚至被批评以“奇风异俗”来吸引西方影评的电影而言,李安的电影具有浓厚现代感和生活感,与现今华人社会因经济巨变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更加吻合,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有非常细腻的体验。《理智与情感》呈现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风情。《断背山》描绘1960年代的美国西部牛仔之同性恋。这些电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评界和观众的赞誉。更难能可贵的是,赞赏李安并非少数学院影评家,而是一般大众。
参考援引
著作类
《十年一觉电影梦》 张靓蓓编著 / 李安(校订) 时报文化 ISBN 9789571338033
《华人纵横天下——李安》 张克荣著 现代出版社 ISBN 9787801885012
采访类
《南方周末》 李安2006年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 李安2006年专访
filmagazine.org 李安访谈
其他类
李安成名前的故事
孵化少年李安的电影梦——全美戏院
China Focus: Ang_Lee(英文)
编剧王蕙玲眼里的李安:腼腆+沧桑+幽默感 (来源:《羊城晚报》 200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