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电影文字图片参加在柏林举办的《国际电影六十年展览》。
五、译编了《国际电影资料馆各届年会公报》资料和国际电影史研究局会议资料。
本月美国人杰·雷达(后改名陈力),由文化部任命为该馆顾问。陈力,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曾在美好莱坞、德电影资料馆、英皇家影院工作过;还曾在苏联电影学院学习过。在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等方面有所研究。在该馆担任顾问期间,他看的中国影片写的评论材料,译成中文后分送夏衍和有关电影单位参考。陈力的夫人是旧中国外交总长陈友仁的女儿陈西兰。她同陈力同来北京后任北京舞蹈学校顾问。陈力与陈西兰于1964年6月返回美国。
(十二月)
该馆由西交民巷84号原中影公司办公地址,迁至东城西总布胡同25号办公。原借中影公司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早已拥挤不堪,工作无法开展。几经向文化部请求,未能解决。基本建设一时也难以落实。据此情况,经馆领导王辉向北京市房管局求援,经该局王林局长的帮助,将房管局坐落在西总布胡同25号一处房屋(原是房管局诊疗所,约600多平方米)拨给该馆使用。资料馆迁至此地后,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小馆址,工作得到初步开展。
1960年
(二月)
15日至21日,该馆与文联、影联合办“卓别林影片观摩”,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春三地举行。观摩的影片是从捷克电影资料馆借来的,计有:《淘金记》、《大独裁者》和《凡尔杜先生》。
(三月)
4日根据文化部中共组“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影联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计划的通知”,大会期间在京举办“十年来电影影片、电影资料及电影工业新发明、新技术方面展览会”,其中电影资料的展览责成该馆筹办。这次展览,四月起进行预展,五月正式展出。
从1957年开始,该馆研究组编写的《中国电影总目录》(1906——1949),内容包括我国解放前生产的故事片、纪录片的内容提要和常规项目及主要编、导、演等人物索引,约38万字,编写完成,并油印装订成上、下两册,供内部使用。同时,进一步征求意见,准备修改、补充。 11日《大众电影》刊登“文化部直属机关红旗飘飘,中国电影资料馆被文化部评为先进单位,由文化部授予奖旗”。文中报道:“中国电影资料馆从1958年以来,克服了人少事多的困难,超额完成了影片与文字图片资料搜集工作;他们进行了艰巨复杂的电影资料清理工作,先后清理了七万余本影片;文字图片资料1958年一年入库等于1956年至1957年两年入库的总和;他们还完成了《中国电影总目录》的汇编工作。同时,向有关单位供应影片资料参考。”
(七月)
第三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举行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决定更名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简称:“影协”)。
(八月)
国家开始处于困难时期。基本建设压缩到最低限度。为了利于国家文化财富的电影资料馆的长久保存,需及时兴建国家影片保存库。经文化部报请周恩来最后批准,终于下达了1400平方米的建库任务(外加200平方米附属用房建筑)。在材料缺乏、运输困难等条件下终于上马。在馆领导王辉直接领导下,组成了临时基建组,从馆内各组抽调十人,由邵功游任组长、刘谦、赵素行任副组长开展了建库工作。在文化部及北京有关设计、建筑等单位的配合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在1962年建成了该馆第一个国家影片保存库——北苑片库。
(九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伏克曼来该馆访问,并参观了北京、长春等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