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AT
电影常识电影杂谈音乐知识音乐杂谈
© 关于

声音切换与音频剪辑 · 电影声音神奇之处在于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既有据可循,比如利用声音的时间连贯性的特点来进行转场,也存在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比如音乐与人身体节奏契合与灵魂沟通。通过对转场声音元素的收集、整理 ,以点见面地看出声音元素和视觉元素一样,参与对影片节奏、叙事、情绪各个方面的塑造。

声音语言随着前期录音技术、后期混音技术、最后的播放工艺的不断更新、完善,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影片叙事、表意之中。不仅是对白、音乐能够掌控观众情绪,音响这一源自生活,但也独立于常识的影视声音元素在商业“大片”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小视。但无论电影制作技术如何发展,电影——造梦的艺术这一本质不会改变,声音的设计也必然遵循“零度剪辑”这一原理。对白、音乐、音响这些影视声音,凭借各自共性与各自特性 ,将电影中的片段,浑然天成地连接成为统一整体 。较之视觉元素更为隐蔽地影响观众的观影心理,这也正是影视声音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的视听艺术。观众被大银幕上的爆炸、飞车、激吻所吸引,但往往将徘徊在耳边的电影声音认为是理所当然。与眼睛不同,人耳是一直在接受信息的器官,或许这种物理特性,让电影中的声音变得隐蔽 ,并潜移默化地控制着观众的细微情绪。

<em>《东邪西毒》</em>剧照,王家卫是华语片导演中最擅长运用声音来把控情绪的一位《东邪西毒》剧照,王家卫是华语片导演中最擅长运用声音来把控情绪的一位

在当今的时代,科技革命后的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后现代思潮泛滥。这些社会因素在艺术领域表现为: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开始走向融合。白电影诞生之初就分化出的再现派与表现派的对立 ,如今展现为 :现实主义的记录美学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性亦走向融合。这种辩证关系,正是声音设计的背景以及遵循的规律,同时也使得电影在艺术形式上更加丰富;在商业性上更适合观众的观影诉求。

有学者认为 :声音和镜头一样 ,也是有景别的。笔者从这一观点人手 ,结合视频剪辑中所涉及的关键因素——转场,分析声音设计中存在的“音频转场技巧”。为此笔者参考了几部优秀的音频剪辑电影,对片中运用到的音频转场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一部影片是一次造梦过程 ,通过“比真实还要真实”的场景(包括声音场景)的创造 ,通过情绪的延宕和累积,通过对好莱坞培养起的逻辑的追随,造梦团体将观众一步步引进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最终带领观众达到高峰体验。这就要求无论是视频剪辑还是音频剪辑保持连贯与流畅。在声音剪辑中,不能像视觉剪辑那样,单纯用镜头来作为剪辑的基本单位 ,而应该将空 间的转化 (包括现时与虚幻空间的转化)作为剪辑点,以“空间环境”作为基本单位。可以说声音的剪辑与视频剪辑不同,不单单要依照剧本的叙事结构,还要积极地参与到从第一情绪过渡到第二情绪的创作过程中。声音与画面相互追随,但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可发挥的创作空间。

那么,将以“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基本剪辑单位 ,收集每一次环境的变化所运用到的音频技巧,将这样的音频切换和转场加以分类。

一、 同场景空间环境切换所运用的音频剪辑技巧

好莱坞电影的声音的剪辑或是说声音的设计,与视觉一样,最基本要遵循“零度剪辑”原则。既剪辑点的无痕处理,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故事情节中。所以,即便是细微的,会破坏连续性的感官刺激也要加以必要的修饰。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在片头,寻宝船队潜入海底,搜索泰坦尼克号残骸。这场戏中涉及到了两个不同的空间,一是深水中,一是潜艇内部。从第一个下潜镜头到潜艇到达船头 ,共转换了 9次空间环境。整个场景中包含声音有外景的:海水质感的底声 、潜艇马达嗡鸣声、有节奏有质感的滴答声 ;内部的:雷达的电磁声、对讲机语言对话声、对白;音乐:低频旋律、低吟的女声伴唱。

在这9次转换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用有厚重感的“碰”的低音在声音转场处作为承上启下的声音元素。另外,利用接近的频率(机器马达频率与雷达电磁声)硬切。以及运用连贯的声音元素作为连贯线索。如随环境改变音质,但内容连贯的对讲机语言、渐起的低频音乐、低吟的女声伴唱,将环境音的改变带来的突兀感降到最低。可见比较起现实声音,超现实声音、音乐 、语言对听众而言更有延宕时间的主观感受。经过声音设计安排的声音元素,正是为了为观众感受到虚拟的现实。

二、场景切换所运用的音频剪辑技巧

与上面的切换情况不同的是 ,场景的切换改变的不仅是环境,情绪也依照逻辑发生了转变。可以说转场的情况更加的复杂。而这就为转场提供了设计空间。逻辑合理、开拓银幕空间的声音转场都会被认为是—部电影的华彩部分。如果说转场的情况是利用声音进行保守的模拟现实,那么以下则是跳脱的创造。

<em>《现代启示录》</em>《现代启示录》

以科波拉导演的《现代启示录》为例,在片头,主人公从越战战场的回忆 到现实环境的转场音频剪辑设计就十分巧妙。在片中笔者发现:声音剪辑和视频剪辑、剧请设置、导演理念一样,也十分注重“重复”,或是说要营造出连贯整体的声音环境,给观众留下想要传达的意象,就必须重视“重复”的作用。在《现代启示录》片头,反复出现直升飞机、电风扇和二者叠画。声音时而同步、时而分离,螺旋桨旋转声的画外音时隐时现,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时空的错位、声画分离,必然营造出梦境的虚幻感。在回到现实的一刹,画面表现上,继续用片头反复出现的叠画渐显出电风扇;声音设计上,片头背景音乐——乐队的摇滚乐渐隐,同时渐显和片头的螺旋桨旋转声有着极接近频率和音色的电扇的旋转声。改变的只有不同空间带来的混响时间转换 ,整个转场段落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寻找频率、音色或音量相接近的声音元素,并加以利用。《现代启示录》的片头转场符合剧情所要表现的人在虚幻和现实中抽离的感觉,极大限度地展现的声音剪辑的魅力。

在电影中,回忆、闪回是建立在蒙太奇基础基础上,有别于其他艺术所特有的叙事结构。在商业化立场上 ,如何为意识流动制造理性逻辑铺垫,便于观众理解而非凸显艺术张力。利用声音设计,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培养出被观众广泛接受的符号习惯。

在《沉默的羔羊》中克里斯第一 次同汉拔尼谈话后走出监狱 ,或许是由于强烈缺少安全感,让她回忆起小时候与爸爸相处的欢乐时光。在此次现实与虚幻的转场中,运用了两种声音元素 ,一是自克里斯中景镜头起非自然的带有灵动、奇幻的旋律 ;一是克里斯主观镜头看自己的汽车同时响起汽车驶来的画外音。在回忆的第一个镜头中出现儿时爸爸开警车回家(声画同步)的场景 ,解开了设置的悬念。人造的奇幻的旋律,作为一种符号,潜移默化地提醒观众剧中人心理上的转场,这种超现实的形式被广泛认可。

利用音乐、音响、语言这些能够连贯的影视声音元素实现转场,似乎在表意上并不突出,但可以满足连贯的要求。这样的普通转场运用广泛,在《美国美人》的结尾处,伴随着莱斯利的内心独自和主题音乐 ,完成了时空的蒙太奇 ,不突兀反而有了抒情的作用。这一段的音乐使听众放弃了抵抗 ,沉浸在感性中,独自又灌输给听众影片的主题思想,在影片的结尾处观众们有了高峰体验,向影片屈服。

<em>《美国美人》</em>《美国美人》

电影声音神奇之处在于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既有据可循,比如利用声音的时间连贯性的特点来进行转场,也存在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比如音乐与人身体节奏契合与灵魂沟通。通过对转场声音元素的收集、整理 ,以点见面地看出声音元素和视觉元素一样,参与对影片节奏、叙事、情绪各个方面的塑造。转场中出现的音频剪辑技巧只是整个音频剪辑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但声音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显而易见。实际上,同镜头语言一样 ,电影中的声音独立于视觉,是一门需要认识掌握的符号系统。对于电影中声音设计的彻底认识 ,将有助于影片艺术性、商业性的提升,为电影创作服务。

「来源: 1905电影网 2025/05/01」

同类推荐

电影剪辑发展小史

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原...

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属于表现蒙太奇类型。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现,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心理蒙太奇手法在现代电影...

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

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属于蒙太奇的一种,这种剪辑方法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

长镜头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

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手法之一。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

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

跳接

跳接也叫切,指无技巧剪接,把不同时空的镜头直接剪接,是当代影视最常用的剪辑方法。

电影声音技术与风格的演变—从《爵士歌王》到《阿凡达》

电影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为了制造出一个想象中的声音世界,而不是复制一个已经存在的声音世界。录音...

连续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

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

反射蒙太奇

反射蒙太奇,不像杂耍蒙太奇那样为表达抽象概念随意生硬地插入与剧情内容毫无相关的象征画面,而是所描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