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女伊达》(2013)
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主演:阿伽塔·库莱沙/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乔安娜·库里格
“这是一部影像的奇观,随便哪个镜头抽出来都是一幅完美的静像。”
《修女艾达》堪称摄影教科书,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构图、剪辑、人物调度/站位,都几近完美。俨然继承了自布列松以来的影像传统,一种内省的影像传统。端庄、典雅且优美。
每一帧都强迫症般遵守黄金分割美感,极简式无表情无情绪的表演方式,把全部细小却庞大的历史故事背景与人生感悟都留白,在最后一个镜头的形式转变中做出了成长的最终结论。(牛腩羊耳朵)
2.《都灵之马》(2011)
导演:贝拉·塔尔
主演:雅诺斯·德兹斯/艾丽卡·博克/米哈伊·科莫斯
“死亡已经沉落”。上帝临死前,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当我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一定非哭不可。
“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Much)
于我而言,世上最伟大的导演,只有两位,一位是已去世的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一位是已封镜的贝拉·塔尔。对大多数其他人而言,电影只是电影,对他俩,电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手段。固此,从不表达琐碎与庸俗,从不展现七情六欲,只有最本源的最抽象的命题,人被赋予神的尊言。仰望星空,脱离世俗之外。
3.《艺术家》(2011)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
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LORENZO)
4.《缺席的人》(2001)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斯嘉丽·约翰逊
黑色,诡异,与异乎寻常的冷静,还有出色到极致的黑白影像。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黑白色调、低沉心事重重的男声、对于内心和存在的一种问答和自我解剖、一个基于婚外恋和机会之上的犯罪连环案件、超现实飞碟等事件、惯性中的圆盘(一贯使用),这部作品是导演对于人物内心和存在主义最好的作品。(舒哇茨曼)
5.《天堂陌影》(1984)
导演:吉姆·贾木许
主演:约翰·劳瑞
除了“冷漠疏离的意象,漂泊流浪的情结”,美国独立导演贾木许的另一个标志就是黑白片。1984年,贾木许用四处筹集的12万美元拍摄完他的的成名作《天堂陌影》,这部片子取得了巨大反响,获得多个国际奖项。
电影以一种无奈的不可抗力的疏散谢幕,三个人渐行渐远。没有默契,只有疏离的孤独和落寞。我们的平常生活不都是由这种桥段所填满。我们的生活便是威利,是艾娃,是艾迪的一出戏。各怀执念,不断的盘算着,不断的计划着,不断寻找和自己有交集的伴侣,却始终逃离不了自身感知的局限桎梏。我们生来为人,不完美的理型,各自过活,各自诚惶诚恐。(LW)
6.《面孔》 (1968)
导演:约翰·卡索维茨
主演:约翰·马利/琳恩·卡林/吉娜·罗兰兹
“他勉强笑着。她也附和着笑。他走出房间来到游廊上,消失在台阶下。他走后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松了口气,显得自在起来。”——奥尼尔《长日入夜行·第一墓·幕落》
被杀死的东西,更可怕的是它们还没死透。多么致命的电影!
很纯正的知识分子的品味。即便是16mm的摄像机也丝毫不耽误卡索维茨的才气,调度与各种景别的转换一气呵成。堪比法国场面调度大师让·雷诺阿的影片《游戏规则》。非常惊艳的镜头运用,摄影,剪辑,表演。很美的片子。
7.《驴子巴格达》(1966)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坚持用电影进行思考的只有少数几个人,布列松是其中之一。影片讲故事的方式以及电影手法(特别是剪辑)已经到了让人叹服的地步。
布列松受杨森学派影响根本就不相信角色的行为应该有其心理动机,角色总在对抗意志,也总是走向宿命式的悲剧。
《驴子巴格达》的节奏体现在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承接关系上。意义不是来自于画面与镜头本身,而是它们的转合之间。这大概就是结构主义所推崇的艺术技巧。也就是说必须在两(多)个镜头和画面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影片的含义,单个的镜头和画面毫无意义,根本不知道它的意义,或者如果单个去理解的话,将会形成错误的观点。它只是发挥其位置功能,而非意义。
8.《假面》 (1966)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毕比·安德森/丽芙·乌曼
有时候最难面对的是与自己对话。每个镜头都很考究,有许多美丽的剪影。
两个人,一个一直说话,一个一直沉默,竟然撑起一出戏,看的人入迷而震惊。不一定完全理解,却完全被震撼。伯格曼,那就是伯格曼!(IRA)
通过《假面》,我们看到了一项汇聚天才的、永不停息的、不断创新的事业;我们看到了一部精巧流畅、展示纯粹美感、却也似乎有些过于自我膨胀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了一种饱含创造力、不避情色、又带有夸张的品味,这种品味看起来有些自命不凡,却足以让格调低下的知识分子汗颜。(苏珊-桑塔格)
9.《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
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主演:安纳托里·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莱·格陵柯
镜头太美,仿佛每一帧画面都有自己的灵魂,主题太宏大,表达太克制。
安德烈·卢布廖夫圣徒光环面对鞑靼铁骑践踏下对现实和信仰的烤问,电影选择了与逝者对话,被三个长着翅膀的天使带走的死者在同一镜头左右移动中完成了与之多角度对话,那是一条死路中的出口,这个镜头和对话如同梦幻,画面与问题平行融合的巧妙和合适你绝对很难找到第二种电影表达方式。
上帝造了教士,鬼造了流浪匠人。散篇目架构的编年体史诗,悲悯的人文气韵多于血淤的人间创伤。如同卢布廖夫在片中画圣像,老塔也借影片本身绘浮世,绝妙的镜头美学处处可见,更有突围既定历史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