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AT
电影常识电影杂谈音乐知识音乐杂谈
© 关于

追随电影大师脚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二) · 斯皮尔伯格经常在采访中提到,他喜欢从摄影师的角度看作品。从镜头的选择至摄影机的移动,他总是游刃有余,这个会在另一部中提到。现在看照明。

上一期,追随电影大师脚步系列第一部,为大家讲述了斯皮尔伯格导演在镜头运动和人物特写方面的一些技巧分析,今天为大家分享第二部:照明风格。

欢迎来到斯皮尔伯格第二部。如果没看第一部,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一系列文章意在为电影制作人指点迷津,帮助大家拍出更优秀的作品。我会以几个著名导演为例,剖析他们的特点和风格,以供大家借鉴。好了,切入主题!

2. 照明

<em>《辛德勒的名单》</em>(Schindler's List)工作照《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工作照


斯皮尔伯格经常在采访中提到,他喜欢从摄影师的角度看作品。从镜头的选择至摄影机的移动,他总是游刃有余,这个会在另一部中提到。现在看照明。

摄影师Douglas Slocombe 和Allen Daviau都曾与斯皮尔伯格合作过,但说起颇有成果的合作,要数Janusz Kamiński。自1993年《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之后,Janusz Kamiński便与斯皮尔伯格结下了不解之缘。斯皮尔伯格虽与很多摄影师合作过,但他的照明风格始终未变:

  1.看起来要自然真实;

  2.照明要细致入微,并要制造一鸣惊人的效果。


对于这一点,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意见各异,僵持不下。我个人觉得,这真有点小题大做了。照明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不过斯皮尔伯格热衷强烈、富于表现力的照明,尤其喜欢硬质、沉重的轮廓光(blacklight)(我也超爱!)。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莫拘泥于此。

<em>《林肯》</em>(Lincoln)剧照《林肯》(Lincoln)剧照

  Kiminski对轮廓光的评述:

“轮廓光给你带来了反对声,也带来了荣誉,有人说,‘看够了,换点别的吧,’可我喜欢它!灯光就是生命,我就觉得好的照明胜过一切…我喜欢后向光,不仅因为它让被摄物散发魅力,更因为这种光能把人带进故事中。除了后向光,我们还喜欢增加其他元素,这就是我的风格,也是我们拍每部电影用的技术。”

不论是《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中外星飞船着陆时橙色光透过厨房的门板照到一个天真孩子身上,还是《林肯》( Lincoln)中夕阳西下时暮色照进烟雾缭绕的总统办公室,抑或是《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中满是紧张色彩的灯光效果,无不体现着斯皮尔伯格的照明风格。

大家为何不尝试一下呢?用厚重感十足的后向光可以增加紧张色彩,烘托气氛。就像是《第三类接触》中那束强烈的橙色光,预示着异度空间的不明物体就在厨房门的另一面!或是《林肯》中后向光为总统办公室带来的肃穆、凝重的气氛。

<em>《第三类接触》</em>(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剧照《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剧照

  怎么到达以上效果呢:

大家没必要举着巨大无比的灯具(我也不希望这样,肯定很辛苦!)。如果这样宏大的场面做不来,大家可以尝试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我有两篇文章,一个是不打光也能拍摄:三大“无光”摄影技巧之外景篇(How To Film Without Lights Interior )内景篇,讲了如何利用身边的灯具、固定器以及最大的灯——太阳!像Michael Bay这样的导演,喜欢在“魔幻时刻”进行拍摄,也就是太阳西沉的那一刻,充分利用那抹强烈中带着柔和的橙色后向光。除此之外,我还有3篇关于照明技术的文章:照明基础,三点照明和让你的主体更好看的10个照明技巧 。

不论怎样,不要只是为了照明而照明。电影玩的就是视觉体验,不论追求自然还是创意,要保证不能亏待眼睛。不然,小心我拿着测光仪来打你。开玩笑了,我才不会那么不爱惜仪器呢!

就像Kiminski说的:“照明是可以带来深层内涵的技巧,照明失败的电影我不看。如果摄影师根本就没用或不敢用这个技巧,电影就失去意义了。”

<em>《人工智能》</em>(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中的烟雾效果《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中的烟雾效果

  技术要领:

了解自己的设备:如果拍视频或数字电影,当心摄影机的曝光范围。也就是说能达到多大的明暗对比。电影专用摄影机和现代数字摄影机曝光范围大,摄影师可以自由调节灯光的明暗。如果买不起这样的摄影机,就要注意曝光度的问题。轮廓光的加强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但不要过强,否则很难恢复。

加点烟或雾:Janusz Kamiński大爱烟雾。烟雾能成为光投射进来的一个过渡。把烟雾和照明完美结合也是斯皮尔伯格的风格之一。

好了,就讲这些。

以上内容便是第二部,希望大家喜欢!大家对斯皮尔伯格和照明有什么想法呢?有的话请参与评论。下一期就为大家奉上斯皮尔伯格电影里的烟雾技巧。

文章来源:http://filmcameracourse.wordpress.com/2013/02/08/mimic-the-movie-masters-steven-spielberg-part-two/

翻译:尹新莹

「来源: 1905电影网 2025/07/11」

同类推荐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

三种主要的场面调度手法

电影的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

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地位的演变

随着电影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制片厂制度在好莱坞建立起来。其主要内容是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制片人专权和明星...

浅析李沧东悲剧作品的叙事特点

1954年出生的李沧东,43岁时才开始拍片,迄今仅执导了五部电影,可这并不阻碍他成为韩国影坛罕见的具有大师风...

无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擅长充分深刻、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善于表现各种节奏,适当的伴奏音乐,能加强电影的感...

电影大师课——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也许库斯图里卡这个人不容易立即被认出来,可其影片的识别度却很高。假如你从未看过他的影片,那就设想一下某...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冬眠》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进击的土耳其风暴

刚刚落幕的67届戛纳电影节,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凭借《冬眠》(Kış Uykusu )勇夺金棕榈大奖。锡兰何许人也,...

独立电影制片流程

独立电影制片流程有五个部分:1. 法律结构与资金筹措;2. 摄制前的准备工作;3. 拍摄阶段;4. 后期制作;5. 发行...

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

用光技巧及作用

照明绝不仅仅是照亮,它也营造暗影,而且在场面调度的表现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景和道具完全有可能因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