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
《当代奸雄》在2006年由斯蒂芬·泽利恩翻拍了一版,国内译作《国王的班底》。两版的母本都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华伦获1946年普利策大奖的小说《国王的手下》。斯蒂芬·泽利恩将原著比喻成“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而这本小说的背后也有真实的原型,那就是美国前参议员、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休伊·皮尔斯·龙(Huey Pierce Long,1893—1935)。他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Every Men a King的自传,所以作家罗伯特·佩·华伦的小说名叫All the King's Men,影射了休伊·皮尔斯·龙。真实的故事造就了小说《国王的手下》的成功,之后又成就了两部电影的辉煌。
内容简介
在美国西南部一个镇上,威利·斯塔克在发表演说,揭露政府官员中饱私囊的黑暗内幕。警察赶来干涉,驱散了听众。正在帮父亲散发传单的汤姆遭到殴打,传单也被销毁。被激怒的威利下定决心竞选州长,但他失败了。
落选后的威利,自学法律并且获得了法学学士证书。又一次州长竞选开始了,校舍倒塌事件以及威利的控告演说,使竞选候选人哈利松感到棘手。于是,他设计让威利到农村去演说,以分散并削弱对手的力量。威利在演讲时揭露了对手的诡计,愤怒的听众改为支持威利。但最终哈利松险胜。
威利没有气馁,他与对手进行政治交易,从中获得了大量的金钱,用钱雇来拉拉队和打手,利用一切机会封官许愿,拉选票。在又一次竞选中,威利占了绝对的优势,如愿以偿。
成为州长的威利雄心勃勃,他搜集政敌的不法之举,作为打击排挤的武器。他强制议会通过一个个法案,也建起了公路、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建筑物上刻有他的名字以炫耀功绩。政绩使威利陶醉于名誉和美女之中。
由于威利的儿子汤姆带着女朋友酒后驾车,以致女友身亡。警察局在威利的授意下以普通车祸结案。一时间“弹劾威利”的呼声不绝于耳。再次竞选州长时,还差四张票的威利来到拥有四张选票的司法部长家,威迫司法部长支持他。司法部长拒不答应后开枪自尽。在州政府举行弹劾表决时,外面广场上人声鼎沸,充斥着“拥护威利”的喊声。最终表决结果是,威利·斯塔克又一次赢得了胜利!就在这时,司法部长的侄子亚当突然向威利开枪,威利倒在血泊之中。
获奖原因分析
首先是本片深入表现了政客威利人性蜕变的过程。威利·斯塔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会计,一个老实本分的乡下汉子。随着他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他一点点丧失了淳朴的本性,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野心家和“奸雄”。成为州长的威利拥有了一切政客腐败的特质:结党营私、政治谋略、蛊惑群众、独裁专权、包庇亲友、作风混乱……再无曾经的质朴和单纯。
威利在乡间演讲时,《新闻报》的主编杰克去采访他时说“大家都说他是诚实的人”,杰克在之后的报道中也真心地写道:“我有种感觉,他的意志力极强,他既不会退缩也不会改变目标,我发现在他的家乡很难找到这样诚实又有勇气的人。”诚实是民众相信他的基础,也是他政治生命的保障,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使这种品质始终如一地保持下去。
在政坛上,利益驱动着政客们的一切行为。那个滴酒不沾、只喝橘子汽水、忠于妻子、正直热情的威利似乎消失不见了。在第二次竞选失败后,威利说出“I know,how to win”时,眼神也不再纯净。仅仅五年,威利·斯塔克便遗忘了自己的参政初衷,逐渐变异为自己曾唾弃厌恶的腐败官员,沉迷于金钱、权力和酒色。独裁专横的威利没有忘记他所赖以依靠的大众,于是他开始蛊惑大众,被蒙蔽的大众仍当他是斗士、救世主,支持他,拥护他。
威利的临终遗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差点就是威利·斯塔克的世界了。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威利一前一后判若两人,他至死没有醒悟,影片表现了一个人在权力场中逐渐蜕变的过程,洞见了人性的软弱和可变。
其次是本片影射社会现实,引发观众对政治道德的思考。本片根据当时的知名小说《国王的手下》改编而来,它审视着一个出身卑贱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爬向权力巅峰。他昔日怀抱政治理想,在身边聚集起民众,但在政治制度所助长的私人欲望下,一点点变异,逐步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最终和一切政客一样,同样使用卑劣的手段,同样好色荒淫,同样腐败贪婪,同样沉迷权力。
电影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反思——“影片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对政治暴发户进行了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这是一场肮脏的政治交易与血淋淋的政治阴谋交织在一起的政治丑剧。”(1)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政治氛围下,《当代奸雄》毫不掩饰地借威利的故事讽刺了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把美国竞选制度下的政界腐败和黑暗,以及钱权交易的内幕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随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电影逐渐兴盛。“在资本主义世界,许多重要的政治电影导演将分析和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异化的国家机器。”(2)不得不说,从罗斯福自大萧条时期起连任四届美国总统,到奥巴马的高票当选,美国民众普遍存有一种“救世主”的依赖心态。而这种民众的盲目依赖、相信、支持也是造成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民众远没有今天的政治水准,因此出现威利这样的人物并不奇怪。困苦之中的美国人觉得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希望,甚至默许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像威利这样以“救世主”自居的政客们,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玩火自焚。
本片在对美国政治制度自我审视和批判的同时,也巧妙地宣扬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政治。首先政界人物是被视为与民众平等的,民众既可以推选出你,也可以自由地评论你。本片提醒“二战”后的美国人在民主向集权转化这个问题上保持高度的警惕,也在最恰当的时期宣扬了美国的两党制体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朴实无华的叙事以及演员自然本色的表演。这部电影没有大牌的好莱坞明星,没有奢华震撼的场面。它的成功应归于影片朴实无华的叙事和演员们自然、毫无浮夸的表演。其中威利的扮演者布德里克·克劳福德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几段演讲,身份感极为明确。从乡间的小会计,到小有名气的政客,再到位高权重的州长,分寸拿捏得细腻到位,层次分明。成为州长后,他对手下、情人、妻子、儿子,因对象不同,态度都有所不同。布德里克·克劳福德的出色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政客威利,他当之无愧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美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复杂沉重的社会问题,成就了众多伟大的作品,《当代奸雄》便是其中一部。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其代表性和独特意义。这部影片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杨晓林 冯绘霖)
(1) 周波.奥斯卡获奖影片赏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