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好莱坞有史以来第一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编剧和导演都是电视剧的原班人马,只有男主角换成了欧内斯特·博格宁,博格宁一向出演反派角色,在观众中有了“类型演员”的印象,但是他在本片中的表演不负众望,获得了电影人和观众的认可,斩获多个表演类大奖。
内容简介
扩展阅读
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下层社会人们聚居的地方。马蒂身为意大利移民的后裔,长得又肥又丑,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只是个肉贩,因此虽然年届35,依然没有女朋友。一方面,马蒂在肉店工作时要不断经受顾客的冷嘲热讽;另一方面,他回到家里还要听母亲的唠叨。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相约之前认识的女孩却再一次碰壁。灰心丧气的他此时还要处理姨妈家里的婆媳问题。母亲一直心忧马蒂的婚事,于是向侄子汤姆求助,汤姆向其推荐星辰舞厅,并说“到了星辰舞厅,一定会有收获”。晚饭后,无所事事的马蒂和好友阿吉来到了星辰舞厅,在这里等待马蒂的又是不断的打击。
克拉拉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中学教书,相貌平凡,快到30岁了还没有追求者。这天姐姐安排她和一个年轻的医生在星辰舞厅约会。一见面医生就对克拉拉的相貌相当不满意,又巧遇了前女友,于是就在舞厅中找人送克拉拉回家。医生一看见马蒂就认为他在舞厅会毫无收获,于是提出给马蒂5美元作为报酬送克拉拉回家,善良的马蒂断然拒绝。克拉拉此时也感受到医生的态度,提出自己回家。马蒂看见舞池中孤独无助的克拉拉仿佛看见了自己,于是主动邀请克拉拉共舞一曲。
马蒂和克拉拉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关心和尊重,甚至在不断的交谈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马蒂在克拉拉的鼓励下决定买下肉店,克拉拉也因马蒂而重拾自信。但是此时马蒂母亲的反对阻碍了两人的交往,马蒂的好友阿吉也将“见色忘友”的帽子扣在马蒂身上。内心挣扎的马蒂最后终于觉悟,不再理会别人对克拉拉的看法,拨通了克拉拉的电话……
获奖原因分析
获得1956年第28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提名的一共有5部电影:《爱情多美好》《马蒂》《罗伯茨先生》《野宴》以及《玫瑰刺身》。最终,《马蒂》捧获了奥斯卡小金人。作为好莱坞第一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没有大牌导演和演员,获得此奖实属不易。
本片首先在叙事策略上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的“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将重点放在了描绘平凡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之上。战争与爱情是电影的两大母题,好莱坞习惯于在恢弘的时代背景下叙述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观众的欢歌笑语或汪汪泪眼中赚得盆满钵满。爱情片如《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影片在时间上跨度很长,将爱情主题置于宏大的历史环境之中,观众对男女主角的经历与处境同情不已的同时,也为他们未能获得圆满的爱情而唏嘘不已。本片则另辟蹊径,远离战争,远离王子公主的爱情童话,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成两个大龄未婚男女。一个是又胖又丑、家庭琐事不断的剩男,一个是相貌平平、依赖家人的剩女。当剩男遇见剩女,爱情之树开始发芽了。
马蒂是个在众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剩男。影片一开始在肉店里,马蒂和顾客在交谈中就讲述了自己作为大龄剩男的悲惨遭遇:弟弟妹妹们都已结婚,在异地过着幸福的生活。自己作为家中的老大却至今未婚,还与母亲同住着,社会地位也不高,只是一个卖肉的小贩而已。马蒂的悲惨境况并未得到顾客的任何怜悯,招来的却是不断的奚落与嘲笑。一个老太太甚至还不断地对他叨唠:“你真该难为情!你真该难为情!”克拉拉的境遇也不比马蒂好多少,朋友大力推荐自己,最后却只得到医生的一句话:“我几周来就只有这个周末有时间,我只是想等好一点的。”29岁还未嫁的克拉拉也面临着这种凄凉无助。然而两人相遇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马蒂开始变得絮絮叨叨,不断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索然无味的话题,而克拉拉却听得兴致盎然。
两个在寻找爱情中不断失败的人互相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影片将普通人面对爱情时的真实反应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在马蒂送克拉拉回家之后,一脸笑容甚至还兴奋地吹起了口哨,向母亲宣示“我恋爱了”,剩男的春天到了。所谓好事多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片中的马蒂也不例外,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烦恼,恋情并未得到母亲的支持。母亲与克拉拉交谈后,想到的只是未来儿子结婚以后自己恐怕也要落得如姐姐被赶出门一般的下场,而好友阿吉也觉得马蒂有了女朋友就会冷落朋友因此大加奚落。马蒂开始烦躁起来。“一部叙事电影以表现部分的故事来说故事。选择表现哪些部分不但澄清了电影工作者的意图,也表明了电影的重点。有经验的电影工作者仔细挑选这些部分,指导观众如何将部分相互联系起来。”(1)影片此时将着重点放在马蒂的内心变化中,将克拉拉“冷落”起来。克拉拉处于无认知的被动状态中,一直在家里等待着马蒂的电话。影片此时重点表现马蒂的内心挣扎,而观众在了解马蒂挣扎的同时也能够猜测到此时等在电话另一边的克拉拉也备受煎熬。影片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观众的思维,使得观众与剧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情感的考验。最后马蒂挣扎一番后,欣然前去给克拉拉打电话,此时又遇阿吉,内心坚定的马蒂口齿伶俐起来,学起顾客的态度批评阿吉:“阿吉,你什么时候结婚?你该难为情了。你33岁了,你弟弟都结婚了。你真该难为情。”在这里,人物设置大翻转,马蒂已经成功摆脱了剩男的名号,不再为自己的境况而感到羞耻,好友阿吉此时成为了先前的“马蒂”而受批判。此时马蒂因获得爱情而自豪地向所有人宣示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此外,为了配合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发展变化,本片在音乐上也是煞费苦心。马蒂和克拉拉刚出现在星辰舞厅时,背景音乐采用的是节奏欢快俏皮的爵士乐。俊男靓女们在舞池中央翩翩起舞,可是马蒂的邀请却被女士拒绝,克拉拉也被医生拒绝。在欢快的音乐中,克拉拉站在舞池中间却无处可去,可谓“无处话凄凉”,只好一人跑到阳台暗自神伤。马蒂邀请克拉拉共舞一曲,在两人的交谈中,舞池里的背景音乐也由强渐弱,慢慢变得舒缓起来,暗合了此时两人的心理由紧张变得安心,在舒缓的音乐中不断加强了互相的了解。当马蒂索吻遭拒之后,音乐又适时变得深沉哀伤起来。马蒂至今还未亲吻过任何一个女性,被拒之后内心十分痛苦:“我已不再年轻了,新年大家都在参加派对,我只有吃薯条的份,我只有抽烟的份。”一个大龄剩男的悲苦借由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当两人的爱情感觉达到高潮,马蒂在送克拉拉回家之后返回的途中,配合马蒂的笑脸与沉溺爱河中的不安幼稚行为,音乐再一次变得轻松欢乐起来,在马蒂一声声高喊“Taxi”中达至最高潮。音乐成了片中人物没有说出口的第二语言,比对白更能完整体现人物心理,为这部黑白之作增添了另一种绚丽的色彩。
(谢珊珊)
(1) 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M].李显立,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