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AT
电影常识电影杂谈音乐知识音乐杂谈
© 关于

舞台动作(1)前言 ·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 2 卷的序里,格·克里斯蒂写道:“……体系的一切元素,实际上就是舞台动作各个组成因素。没有创作注意、情绪记忆、想象、逻辑、真实感信念的参与,舞台动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舞台动作应当体现在言语、动作、场面调度等等上面。”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 2 卷的序里,格·克里斯蒂写道:“……体系的一切元素,实际上就是舞台动作各个组成因素。没有创作注意、情绪记忆、想象、逻辑、真实感信念的参与,舞台动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舞台动作应当体现在言语、动作、场面调度等等上面。”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在今后学习各个元素时,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围绕着舞台动作这个核心来展开。因为斯氏反复强调过:

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他甚至称演员为“舞台动作的大师”。在该书中斯氏作过这样的解释:

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在拉丁文里,它和action一词相等,这词的词根act也转成我们的词активность(活动)、актер(动作者─演员)和акт(动作)。

所以,舞台上的戏剧便是在我们眼前完成着的动作,走上舞台的演员便是动作着的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塑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塑像

动作、行动、活动三个术语,从俄文译为中文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混淆的情况,为了便于理解原著的精神,特作如下简释:

动作,由俄文Деиствие译成,按其涵义来说,相当于中文的“行动”,但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译成“动作”。要把它完全改过来,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因此有些译者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凡属表演术语部分,仍译为动作,非术语部分就酌情译成行动,或者在动作一词后面加上“(行动)”,以帮助大家加深理解。其实我们只要认识到动作这个术语包含着行动的意思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译文上过分推敲。英文 act 译为“动作”,action 译为“行动”,早期体系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所以都译成了“动作”。

活动,由俄文Движсние而来,也有人把它译成“动作”,其实它仅仅是人们身体各部分器官及肌肉的自然运动而已。就像人们坐在那里,手指、腿、脚、眉、眼、脸等,都会不时地活动活动,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舒展与收缩。譬如小孩子除了睡觉以外,他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有时是有目的地做游戏,但大多数时间却是漫无目的地活动,我们甚至很难确定他在做什么。在我们的术语中,动作是有目的性的,而活动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只是动作的组成因素罢了。诚然,活动一词在中文的涵义里,是远远超出我们上面所解释的。如:活动范围、活动场所、非法活动、走私活动,秘密活动、革命活动、学术活动等,都是为着某些特定目的而奔走奋斗的意思。它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越“舞台动作”这个范畴。所以,我们碰上这个术语时,千万不要作这方面的理解。

行动,即行为举动。我们常说采取行动、立即行动、抢救行动、突击行动、搜索行动、拘捕行动等。在大多数情形下,部署一个行动基本上都是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有企图的,而且都含有“要进行”及“进行着”的意思,相当于文法上的进行式。从小的方面讲,探病、访友、购物、晨运、品茗、教子、扫除……都是人们生活中的惯常行动。而任何一个行动都需要由一系列动作去完成。只要执行动作,不管是内在或外在的,人的整个有机活动系统就自然会全部参与其中。这些有机活动的连锁反应,完全是按照动作本身的要求而展开的。换而言之,动作就是由身体各部分的活动组合而成的。譬如,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你气极而敲桌子骂他。这个看来很简单的动作,却不是仅仅用手敲一下桌子就能完成的。你会紧握拳头,皱起眉头,双目怒视,面颊、嘴、颈、肩、脚以及全身的肌肉,都会为这一敲而紧缩起来。甚至你的额角会充血,心跳会加快,满肚子怨气要向外发泄,也就是整个形体以至心理的活动系统都动起来了。这一连串的活动组成了敲桌子训斥孩子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是“教子”这个行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行动、动作、活动这三个术语,是一而二、二而一地关联着的,实际上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

行为,这个词的含义就较为广阔一些,它是若干行动的抽象和概括,并透过社会的、伦理的和道德的标准,对某一个人阶段性的或总体性的表现作出评价。如谨小慎微、好吃懒做、落拓不羁等,都是对人们行为的形容和描述。我们之所以对动作如此感兴趣,仅仅是因为要通过它来掌握表演艺术,所以我们称之为“舞台动作”,用以区别于生活里的动作。事实上一般人在生活中是不会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动作的,只要他想着做什么事情或采取什么行动,一连串的动作就会随着意志而产生,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的目的。但是在舞台上,角色的行动必须由演员去创造,由演员去体现。如何能使演员所创造的舞台动作达到有机的真实,既逼真又感人,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丛书:《演技教程 表演心理学》。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 30 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 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 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作者: 傅柏忻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副标题: 表演心理学
出版年: 2014-4
页数: 392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来源: 1905电影网 2025/05/10」

同类推荐

值得报名参加的五十个电影节,看看哪些适合你

如同正在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一样,每个人都知道圣丹斯,多伦多,德州,鹿特丹,威尼斯和柏林等电影节。

《表演的艺术:斯特拉·阿德勒的22堂表演课 》试读(二)

漫不经心对于演员的工作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曾经在俄罗斯看到过,当老师进入教室的时候,学习表演的学生...

赫尔佐格如何教电影

德国电影大师沃纳·赫尔佐格曾在2009年在为自己主讲的电影制作培训课程招募学员,从设置的课程来看,赫尔佐格...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之比较研究(3)

克里丝汀·汤普森指出,通常好莱坞电影至少安排两条情节线,设置双重情节线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在多数情况...

谢飞谈导演的“教育问题”

电影学院的本科教育应该从专业技术出发,“然后到了三四年级,全校再从摄影、剪接和美工等专业中选出有导演基础...

《编剧心理学:在剧本中建构冲突》试读

无力感在危险逼近时是一种极为恐怖的体验,可以用来引发观众内心对恐惧的反应。恐怖电影常会运用这样的设计,...

《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之比较研究(4)

《无间道》特别突出两极镜头,以"天台对决"一场为例,刘健明来会陈永仁,影片首先用一组近景和特写镜头拍摄两人...

导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壮壮访谈

他说:“田壮壮老师,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那儿做电影的人,大家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认认真真地讨论电影,在认...

电影学习在美国和在国内的一些差异

美国的电影教育在对导演学习上似乎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大学是在国内念的,对大学时代想成为导演的心态有...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四):电影中的视点

电影可以用构图、调度(安排拍摄对象和摄影机)、剪辑来确认"电影眼睛"的位置。现实中,电影中最常用的是全知视点...

了解景深、光圈和滤镜,你也能用单反拍出浅景深具有电影感的画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拍摄准备,就得和你手头上的设备“交朋友”。

舞台动作(3)舞台动作的两个属性

在接触问题之前,要先将舞台动作与生活里的日常活动区别开来,其次要与情感区别开来。譬如日常生活里无所事事,...